优秀毕业生丨专注的奔跑者——记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物理系博士生李自龙
“高能天体物理”、“黑洞吸积盘辐射谱的机制研究”、“广义相对论引力理论在强引力场中的检验”……这些文科生们可能都难以准确读下来的“高端词汇”便是李自龙的研究领域。 李自龙是我校物理系2010级直博生,2015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获得者,两次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读书期间,李自龙在上述研究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5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6篇,论文影响因子相加达到45,论文总引用次数达到78次。
采访过程中,即将毕业的李自龙不止一次地感谢导师——意大利籍教授Cosimo Bambi。他表示,导师以身体力行为自己树立了为人为学的典范,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导师成就了今日的自己。Cosimo教授是学校于2012年通过青年千人计划引进的,当时李自龙是物理系一名直博生,Cosimo教授年轻有为,而且他的研究领域——天体物理学正是李自龙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几封邮件来往、一次面试,李自龙顺利成为Cosimo教授的“开门大弟子”。同为80后的青年人,李自龙和导师很快熟络起来,他和导师一起讨论学术理论,带着导师品尝复旦周边美食,正是在这样一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中,李自龙从导师身上学到了很多。
Cosimo教授为李自龙打开了学术的大门。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李自龙的科研能力提升很快,一系列的研究课题很快地开展起来,与最前沿的学术思想保持同步。这是因为Cosimo教授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大胆探索,而不是让学生一直处于准备的状态,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去做研究。导师的勤奋、为人的诚恳也感染着李自龙。Cosimo教授把自己的精力几乎全部献给了学术,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李自龙多次在凌晨三四点收到导师发来的邮件。在这样学霸型导师的门下,李自龙自然不敢懈怠,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自己。此外,李自龙现在有邮件必回的习惯,就是在导师的影响下养成的,无论对方发来的邮件多么琐碎、细小,他都会认真、及时回复。
李自龙是一个自律意识极强也很专注的人,这些优秀的特质让他的科研之路收获颇丰。
李自龙告诉记者,他不喜欢工作被打断,做出成果后才会停下来。开始新课题时,他每天6点起床,7点到达实验室,然后就开始整段整段地写代码,整张整张地推公式,直到晚上11点回寝室洗澡睡觉。如果当天的任务没有完成,他宁愿在实验室通宵也不愿拖到第二天。当被问及原因时,他解释道:“就像老式电脑关机以后需要重新加载,人脑也有一个加载的过程,如果当天的灵感与想法没有记录下来,第二天也许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他曾经为了研究一些课题,连续两个月熬夜做实验、编程序。
专注和自律使李自龙收获了累累硕果。他在高能天体物理、黑洞吸积盘辐射谱的机制研究以及广义相对论引力理论在强引力场中的检验等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有5篇,以第二作者发表的有6篇,仅2014年一年,李自龙就发表论文5篇。论文影响因子相加达到45,论文总引用次数达到78次。2014年,他关于虫洞结构可能的吸积过程的研究论文被包括Rai News、Media INAF、Discovery News等在内的多家媒体网站报道关注。他还曾多次赴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参加学术会议,积极进行学术交流。
除了学术,在李自龙的生活中,运动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本科时期他喜欢踢足球,研究生期间他爱上了登山、骑行和马拉松。体育运动不仅使他拥有了健康的体魄,他还在运动中收获了友谊,获得了心智的成长。
直博的第二年对于李自龙来说是压力最大的一年——课题迟迟没有进展,毕业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压力如同一块大石压在在胸口,让他喘不过起来。为了走出这段意志消沉期,李自龙萌生出骑行青海湖祁连山的念头,并迅速地在光华BBS的骑行版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临行前,想到即将面临的盘旋山路、烈日曝晒、体力极限,李自龙曾隐隐担忧自己无法坚持这长距离高强度的骑行挑战。但经历过之后才发现,许多事情的真实难度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一步一步去做,没有完不成的事情。沿途的美景,上山时的筋疲力尽,下山时的危险刺激,队友的相互鼓励,13天的翻山越岭让他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山至高处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他不仅翻过了现实的山,同时也翻过了心中的一座大山。
读博五年中,李自龙每周坚持跑步两到三次,每次10公里。在导师的感染下,他曾参加并顺利完成10余次马拉松赛事。2012至2014三年间,他参与自行车协会活动,环过千岛湖、翻过祁连山、挑战过秦岭川藏线,累计骑行距离超过2万公里,当年一同骑行的小伙伴都成了好兄弟、好朋友,如今虽然散落在各地,但仍旧保持着热络联系。在系里,他还多次组织研究生同学们参与羽毛球运动,包揽了预订场地、召集同学和基本的羽毛球技术指导等工作,“赚足”了好评。他说,这些工作虽然琐碎,但是看到同学们锻炼得很开心,他便非常满足。
即将毕业离开复旦的李自龙现已申请了洪堡基金会资助下的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另外,他还希望做更多的博士后项目,在学术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根基,越走越远。
撰稿:孙景涛、刘凌菲、李树蕙